每到假期临近,人们通常考虑的是“去哪玩”或者“怎么玩”,鲜有人提起“出游应该注意的文明事项有哪些”。说到底还是因为大家没有把文明旅游当成一种习惯。
文明是一种习惯,不文明也是一种习惯。习惯有好坏之分,怎样把坏习惯变为好习惯·不少人认为,文明是自然而然的事,到时候就会注意,不必要时时挂在嘴上;也有人则根本不把文明当回事,连想都不想。干了不文明的事儿,有的人会自省,有的人却不以为然,依然我行我素。究其原因,除了外力作用,大多数时候还是因为缺乏自我约束。
游客在景点的不文明行为,早已屡遭诟病。有人总结了几种不文明旅游的类型:随意攀爬型,乱刻乱画型,乱扔垃圾型,不文明合影型。谁都知道“乱刻乱画没素养,随意攀爬不文明”,但这长久以来形成的旅游习性,在破窗效应的加持下,纠偏起来又非一时一日之功。
从根由上看,游客在出游过程中,做出怎样的行为,与个体公民素养有关。公民素养因人而异,但一个成年人再怎么不懂世故人情,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,总会受到一些基本价值观的濡染,比如节制、理性、利他等等。文明出游,正是要在这诸种价值观的指导下,克制自己逾矩的欲望,将基本的道德律令付之于实际行动。尽管自制力不太容易养成,但所谓“礼本非一时一事而成,积久复习,渐次修整,而后臻于大备。”通过一点一滴的素质训练,必有助于砥砺自身,养成文明出游的习惯。
所谓“仓廪实而知礼节”的另一重含义是:当一个人通过财富积累实现阶层上升时,在新的阶层中,不知礼节会被视为异类,会付出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代价,而新阶层价值观的养成,靠的又是外在的一整套稳定且有序运转的制度与文化体系。所以,文明出游,除个体自制外,还需外在制度的助力。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》等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都对游客的旅游行为作出了明确规定,只有让其落到实处,才能充分发挥效力。国家旅游局制定的《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》指出,“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”形成后,旅游主管部门应将“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”信息通报游客本人,提示其采取补救措施,挽回不良影响。必要时向公安、海关、边检、交通、人民银行征信机构等部门通报“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”。这说明,游客如果因不良行为而上了“旅游黑名单”,不仅会影响到再次旅游,更会影响到出境、银行信贷等。一次违规,处处受限。就是要用强硬的措施与严格的制度,让旅游者“长点心”。
这也就是说,让文明旅游成为一种习惯,必须要有足够的惩罚机制相匹配。这也是一个国家公民素养提升的保障。